在深圳,单方面离婚(即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可以通过诉讼离婚的方式实现。以下是深圳单方面离婚的具体流程、法律依据及注意事项:
一、单方面离婚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79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法院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符合以下任一条件,法院可能判决离婚):
重婚或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
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如一方被宣告失踪)。
二、深圳单方面离婚的流程
1. 准备材料
必备材料:
身份证、户口本;
结婚证(若丢失,可到民政局调取婚姻登记档案);
离婚起诉状(需写明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
证据材料(如家暴证据、分居证明、出轨证据等)。
可选材料:
子女出生证明(涉及抚养权);
房产证、车辆登记证等(涉及财产分割);
其他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证人证言等)。
2. 向法院提交起诉
管辖法院:
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被告在深圳连续居住满1年,可在深圳起诉(需提供居住证或社区证明)。
提交方式:
通过“深圳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或深圳法院诉讼服务网在线提交;
或直接到法院立案庭提交纸质材料。
3. 法院受理与调解
法院受理后,会先安排调解(调解是必经程序,但非强制);
如果双方同意调解,可能达成离婚协议,由法院出具调解书(与判决书效力相同);
如果调解失败,进入审理程序。
4. 法院审理与判决
法院会安排开庭,双方需出庭(若被告拒不到庭,法院可缺席审理);
法院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判断是否准予离婚;
若判决离婚,会同时处理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
5. 生效与执行
一审判决后,任何一方不服可在15日内上诉(二审为终审);
若未上诉,判决书生效后可办理离婚登记(需凭判决书到民政局换取离婚证);
涉及财产分割或抚养费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三、单方面离婚的关键证据
如果对方不同意离婚,原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常见证据包括:
家暴证据: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伤情照片、证人证言等;
分居证据:分居协议、租房合同、社区证明、聊天记录等(需满2年);
出轨证据:聊天记录、照片、视频、保证书等;
赌博/吸毒证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戒毒记录等;
其他证据:如一方被宣告失踪(需法院宣告)。
四、深圳单方面离婚的注意事项
诉讼周期较长
简单案件可能3-6个月结案,若涉及财产分割或复杂争议,可能延长至1年以上。
财产分割与抚养权
法院会同时处理财产分割(如房产、存款、车辆等)和子女抚养权问题。
被告拒不到庭
若被告故意躲避,法院可公告送达(60天后视为送达),缺席审理并判决。
律师建议
单方面离婚案件证据要求高,建议委托深圳专业婚姻家庭律师代理,以提高胜诉概率。
2025年9月19日,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婚家委一行到访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双方围绕婚姻家事法律业务开展了深入的参观交流活动。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易轶带领炜衡律师事务所婚家委同仁参观了家理的办公环境,并
[查看详情]2025年8月30日,新则在上海举办「NEXT新势力大会·新则律界新势力榜单发布会」,以「我们的时代」为主题,并在论坛上发布新则年度榜单·新势力榜单。该榜单由法律创新机构新则基于行业调研、数据分析及专家评审综合评定,
[查看详情]2025年8月28日,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童心拾光·同创未来”主题文化日活动温馨举办。本次活动以“一束光很小,一片光能照很远”为精神内核,通过趣味游戏、荣誉表彰与温情互动,全面展现了家理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
[查看详情]2025年7月,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建外红”共富联盟专项基金再度向家理律师事务所颁发公益荣誉证书,表彰家理律所捐赠万元物资助力基层治理的持续担当和对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家理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官姜鹏飞郑重收下
[查看详情]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夫妻双方常因工作、学习或生活安排而分居两地,如何办理离婚手续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针对“离婚手续是否可以在异地办理”,需要从法律规定、实际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分
[查看详情]在现实生活中,离婚程序常因一方不在场而变得复杂与情感上更加沉重。无论是不愿参与、下落不明、出国定居、抑或因其他原因未能到庭,面对一方缺席的情形,仍有法律程序与现实对策可供当事人选择。本文将从法律角度、
[查看详情]在我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子女常被视为继承人。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形态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面临无子女或不想/不能由子女继承遗产的现实问题。无子女情形下的遗产继承涉及法律规定、遗嘱安排、财产规划以及家庭
[查看详情]在家庭成员逝世后,遗产分割往往既涉及法律程序,也牵动着亲情与伦理。在某些情况下,继承人并不愿意接受遗产,这种“不想继承”的意愿在处理遗产分割时需要被正视并依法处理。本文从法律原则、现实操作和情感考量三
[查看详情]